目前分類:耳病 耳鳴 (14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9.01.23

 

 

                大部分當過兵的人都參與過實彈射擊的訓練。如雷貫耳的槍聲往往在射擊結束後會伴隨短暫的耳鳴及重聽。雖然大部分人會慢慢恢復,但少部分人耳鳴揮之不去,甚至越來越大聲,很可能是長時間高分貝音量,對耳朵造成傷害而引發重聽,為避免病症變嚴重,耳鳴聲變大及聽力減弱,應把握黃金時間趕緊就醫,以避免成為慢性疾病,長年耳鳴及重聽之併發症。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日前收治1名入伍服役男性,打靶訓練時因槍聲過大且直灌耳朵,即使戴著耳罩還是感受的到其震撼而引發破壞神經,幾次訓練下來造成不間斷的耳鳴雜音,所幸患者警覺性高,在黃金時間2周內求治,尚可順利挽回正常聽力。

  造成耳鳴的原因很多,例如頭部撞傷、打靶、鞭炮等之聲響傷害,病毒傳染、藥物中毒、過勞、焦慮、生活壓力等。門診最常見的耳鳴來自聲響外傷,通常患者在噪音環境中工作,或在大聲的演奏下,導致耳朵受傷而耳鳴。

  聲響外傷多來自超過140分貝的巨大噪音,例如從事爆破職業者、進行砲擊訓練的士兵等,音壓的巨大能量會使耳蝸受到震傷,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而這種聽力損失初期經常出現耳鳴症狀或耳脹痛。

  即使噪音不到140分貝也不能輕忽。長期暴露在85至140分貝的噪音之中,可能會產生短期的「暫時性聽力損失」,若遠離噪音,一段時間後聽力就能恢復。但若是噪音環境長期沒得到改善,會讓聽覺損失漸漸加重,最終釀成永久性的聽力障礙變成耳聾。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學測將屆,這段日子正是高三生準備考前最後衝刺的重要時期,不少學生選擇在家裡閉關或每日到圖書館報到,希望自己能心無旁騖埋首苦讀,最終獲取好成績。就讀高三的張同學也不例外,無奈近幾個月來周遭環境正好進行施工,吵雜聲不斷,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外在環境干擾,開始一邊聽輕音樂一邊念書,就連通車時也會繼續聽音樂,直到返家休息時才將耳機取下,然而近日卻他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耳鳴症狀,而且愈來越明顯,才警覺事態不單純。

 

       剛開始以為耳鳴症狀只是暫時性,沒想到近期耳鳴接連好幾天似乎沒有好轉跡象,反而發作次數變多、時間也拉長,自己有時分不清是施工聲還是耳鳴,嚴重干擾念書,媽媽得知後覺得情況不對勁,透過親戚介紹來到宏仁診所,醫師李宏信問診後表示,所幸張同學能及早來就醫,否則拖延愈久,甚至會嚴重影響聽力。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凌芸斐/台北報導】2018.12.25

 

 

                喜愛古典音樂的人都知道,德國浪漫派音樂大師貝多芬,在他全聾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為耳鳴及聽力逐漸減弱之症狀所苦,不僅干擾日常生活,耳鳴的副作用也嚴重影響音樂創作。對1位音樂巨擘而言,是最殘酷的事實,等於老天開了天大的玩笑,實在是很可惜的事,否則可為人類文明中創作更多佳作。然而相較過去,現今醫療已相當發達,在出現耳鳴症狀初期時就應該把握機會治療,就能夠免於症狀惡化而變成聽力減退,甚至後遺症病變失聰的可能。

  現代醫學中,耳鳴已不被定義為疾病,而是大腦及聽覺系統產生的1種症狀。造成耳鳴的原因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是聽覺神經的問題,如噪音傷害、病毒感染、中耳炎,甚至有些人長期濫用藥物,而某些抗生素也會導致耳神經受到損害,耳朵就會開始產生耳鳴、重聽或失聰。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從臨床病例中發現,大部分耳鳴、聽力障礙的患者都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內耳老化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為血管循環不良、養分不足而萎縮及神經本身退化等因素。但是如果發生在更年輕的年齡層,造成耳鳴的原因就會是因為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等所引起的。

  李宏信說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這些有形無形的壓力,一則直接造成血管的過度收縮而阻塞;再者或除心因性因素外,有些人會透過大吃大喝舒壓,大量的垃圾食物都是形成膽固醇、血脂肪在血管內造成沉澱而阻塞的元兇。經年累積下來,血液循環不順,導致內耳缺血、組織壞死而引起內耳神經萎縮,即會造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

  絕大部分的耳鳴都與全身性及耳鼻喉科的疾病相關,多是可矯正及可服藥穩定控制的:例如耳膜受損可修補,梅尼爾氏症、偏頭痛、耳咽管功能不良、眩暈等是可穩定控制,亦可從生活飲食習慣來調整,包括生活減壓、低鹽飲食、睡眠控制、體重控制等來預防疾病及逐漸加重。

  耳鳴的治療主以血管暢通、神經活化再生及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等多種藥物配合使用,則有加成作用,只要有耐心治療,均可以使其音量降低而逐漸控制、消失而痊癒。李宏信表示,初期耳鳴的病人,3個月以內,只要多休息、調整生活的作息、飲食以清淡為主,其實大多可以不藥而癒。但超過半年或長年耳鳴的病人,則需耐心服藥且期間不可擅自停藥,也才能漸漸獲得改善,但頑固病例幾乎很難治癒,因此預防發生病症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耳鳴患者若不正視問題,除聲音干擾的頻次、音量加劇而影響身心與生活品質外,更重要的是,無法得知造成耳鳴的真正原因,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才是背後最大的隱形風險。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凌芸斐/台北報導】2018.12.04

 

 

                每年到第4季,各行各業都全力趕業績拚經濟,不僅百貨業祭出周年慶優惠,緊接著感恩節買氣,一直延續到聖誕節,甚至是跨年。日前便有1名30歲的日系保養品牌櫃姐,因過於緊張,不堪壓力,竟引發嚴重耳鳴,且無法正常上班。收治這名患者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明,耳鳴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嚴重者可能間接引發焦慮,甚至憂鬱症,不得不慎。

  過去,耳鳴多半被認為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主因為耳朵自然老化,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加上神經退化萎縮,但李宏信指出,像櫃姐這樣因壓力導致耳鳴,甚至精神狀態的案例,在門診中其實層出不窮。耳鳴的干擾也常帶來情緒上的煩躁及壓力,患有耳鳴的患者後期發生憂鬱症及焦慮症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倍,當情況惡化後心理因素則與耳鳴相輔相成,國外研究已證實「耳鳴會增加焦慮及憂鬱症的風險,其中焦慮也會造成耳鳴,通常只要耐心治療,症狀皆會慢慢改善」。

  耳鳴的聲響,多為嗡嗡聲、嘶嘶聲或所謂的蟬鳴聲,雖聲音高低或大小聲不同,但特徵都是持續不停,若不及早治療會越來越大聲,影響生活與睡眠,令人難以承受。在治療上,目前多半以促進內耳血管暢通、促進神經細胞活化以及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等3種藥物搭配為主。初期發病的患者,配合休息或作息調整及飲食正常,也常有自然痊癒可能,症狀較輕微者,一般在服藥半年內可獲得明顯的改善。

  李宏信強調,耳鳴除了靠藥物治療外,若是由壓力、焦慮或過勞所引起,還得從調整生活型態下手,排除壓力因子、減少工作量、改善睡眠、以平常心看待來緩解緊張,才能逐漸改善耳鳴症狀。否則在壓力、耳鳴以及憂鬱交互影響下,即便使用藥物,效果也十分有限。

  至於在飲食上,油炸類、高鹽分的重口味食物,如薯片、鹹酥雞、麻辣鍋等食物也應避免食用,以免膽固醇、血脂肪等在血管內沉澱阻塞,導致內耳神經組織缺血,養分不足,加重耳鳴症狀。反之,可多食用低脂肪、抗自由基、反老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安定神經,可有效幫助睡眠,緩解壓力與焦慮;而要避免食用乳酪、柑橘類如葡萄柚等富含酪胺酸的食物。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呼籲,耳鳴雖然可怕惱人,但若及早治療,痊癒機會仍相當高。但壓力、耳鳴、憂鬱這三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除了靠藥物,患者還須找到緩解自身壓力的方法,必要時可求助身心科,才能讓耳鳴獲得全面的改善。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10.18

 

 

                現年30歲的陳小姐,過去沒有耳鳴病史的她有時會突然出現耳鳴,左耳「嗡嗡」響,嚴重時連朋友、同事講話都聽不太清楚,以為是自己耳垢沒有清理乾淨,便會拿起棉花棒自行清理耳朵。但最近清理耳朵後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有更大聲的耳鳴,她趕緊就醫,醫師發現她耳道深處塞著耳垢,研判可能是清耳垢方法不當,讓耳垢往耳道深處推擠,造成耳垢栓塞,耳內鼓膜也受壓迫,進而導致耳鳴更加嚴重。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外耳道的皮脂腺、耳蠟腺會產生分泌物,其中皮脂腺分泌物可抗菌、防水,而耳蠟與空氣接觸後形成黃褐色物質,這些分泌物與耳道自然脫落的角質細胞混合,就成為「耳垢」。耳垢有助保護耳內組織,且會自行脫落,若清理過於頻繁,不只容易傷害耳朵,使用的方法、角度不正確導致耳垢推更深,遮蓋到鼓膜,還可能造成耳鳴,像上述陳小姐就是典型案例。

  耳鳴是惱人的事情,諸多原因會造成耳鳴,年紀大內耳神經受到破壞、老人血液不暢神經萎縮,若是較年輕族群,則多半為用腦過度、情緒壓力大、過勞,其他像頭外傷、音響傷害、病毒感染、藥物等引起,經常性發作則必須加強治療,以防情況惡化,出現耳鳴症狀時若沒有積極治療,耳鳴聲音越來越大聲,甚至整天24小時不停的耳鳴,令人難以承受,且可能造成聽力逐漸減退或耳聾、失聰等病變,但因治療並非立即見效,需服藥3至6個月才會好轉,對病人及醫生而言都要耐心治療,才能達到效果。

  李宏信醫師分析,若是血液循環不良、神經受損所引起的耳鳴,治療上就會建議使用清血、促進血液循環藥物,幫助內耳血液循環更通暢,同時也會給予神經所需營養補充劑,內耳神經獲得充足養分,就有機會活化、恢復正常功能。另一方面,治療過程也要減少耳內血管過度收縮引發血流不順,這樣才能避免內耳缺血、營養供應不足。如果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問題,也要加以控制,以免慢性疾病惡化導致耳鳴加劇。此外,情緒緊張、過勞、焦慮、睡眠不足等,病人都會感到耳鳴變大聲,或耳鳴聲音不停,因此平心靜氣、充分休息對耳鳴的治療也有很大助益。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也提醒,民眾想要預防耳鳴,平常因盡量遠離噪音、慎防音量過大巨響。另外,生活上也要舒壓、規律運動,飲食不要過於油膩,睡眠也要充足,這樣全身、耳內的血管與神經較能維持健康、運作正常。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一名王太太與婆婆同住,但近日發現婆婆聽力開始變差,有時候尚未進門,就能聽到電視機音量大得不得了,若是想要轉小聲婆婆就會什麽都聽不到,由於音量過大常常讓人難以忍受,全家人常選擇盡量減少待在客廳的時間。

 

       其實婆婆已經有3副助聽器,都是兒女孝敬長輩為她添購的,但她嫌戴上助聽器會有嗡嗡的雜訊聲讓耳朵不舒服,始終不願意戴起來,無論旁人如何勸說都沒用,平時在家也幾乎聽不到電話聲,這讓家人相當擔心,最後決定帶婆婆求診,希望能夠解決現況。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8.10.12

 

 

                別以為耳鳴只是小問題,如果不積極治療,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同時埋下日後健康的危機!最新一項醫學研究追蹤近10年來從年輕到中年族群的男女性,發現年輕時曾有耳鳴症狀者,未來發生腦中風機率較大,是年輕時無耳鳴症狀者的1.66倍,此項研究成果去年已獲國際知名期刊《第一公共科學圖書館雜誌》(PLoS One)刊登。

  許多人以為耳鳴是年長者的專利,但近幾年來,年輕人罹患耳鳴的現象卻有增加趨勢。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臨床發現,年輕耳鳴患者常因戴著耳機聽音樂、長期在工作環境中受到噪音傷害,或是因壓力產生頭痛、引發自律神經失調與睡眠障礙等,造成內耳組織損傷、神經細胞受傷壞死,導致供血不足而缺氧,以致產生耳鳴、耳痛和聽力減退等症狀。

  李宏信指出,中老年族群耳鳴多源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導致功能老化、神經萎縮退化等;年輕人常見因為睡眠不足、工作壓力、過勞、焦慮,造成微血管過度收縮,血流不暢,供血氧分不足而引起腦內血管病變,再加上常食用過量高油、高膽固醇、高鹽等垃圾食物,易使膽固醇、血脂肪在血管內沉澱而阻塞。一旦內耳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就會引發內耳神經萎縮,釀成耳鳴、眩暈與重聽等病症。若不積極治療,耳鳴會愈來愈大聲,頻率加高頻繁,發作時間也會變長,嚴重者甚至一天24小時持續耳鳴令人難以承受。

  耳鳴治療的用藥主要分為3大方向:(一)使用清血藥物來促進內耳血管暢通、打通血路;(二)給予神經活化營養劑,促進已受損的內耳神經細胞活化或再生;(三)抑制血管過度收縮,以防內耳缺血營養失調。通常輕微的耳鳴服藥後多能痊癒,但仍需注意身體保健,除了避免音量過大等直接接觸噪音的刺激,其他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潛在疾病,也會發生耳鳴,也需留意控制並治療,以免連帶影響耳鳴病情,及併發重聽或眩暈等病症。

  年輕人出現耳鳴的原因很多,除了生活、飲食或壓力引發的因素,也可能與腦內血管瘤有關。萬一不幸發生腦中風,將會造成不可恢復的後遺症,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若發現有耳鳴問題,應儘快尋求專科醫師積極治療、對症下藥,把握黃金治療期。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8.08.31

 

 

                自從手機問世後,越來越多人出現耳鳴困擾。一項研究顯示,長時間使用手機的族群,約9成5有耳鳴困擾;如果過去曾有耳鳴症狀,又長時間使用手機,容易增加耳鳴復發的頻率。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電磁波干擾耳朵細胞,進而引發聽覺神經受損,因此建議民眾使用手機接聽電話時間不宜過久,且最好左右耳輪替,避免單耳承受過大電磁波壓力。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根據門診觀察發現,許多熱戀情侶喜歡用手機煲電話粥、用語音傳Line,一通電話下來時間可能長達2至3小時,當手機緊貼著耳朵,會使耳朵直接承受電磁波的干擾,且電話在接通時,電磁波最為強烈,若長期電話接聽時間過長,也容易導致聽覺神經容易受損甚至有些人的耳朵會產生耳鳴、聽不清楚的情況。

  李宏信表示,耳鳴背後隱藏多種因素,像內耳血液循環不佳、受阻,中耳積水演變成中耳炎,神經老化、機能退化等,都可能引起耳鳴症狀。以中、壯年族群為例,最常見原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太大而引發內耳血管收縮、血流不順,進一步導致耳朵耳鳴、重聽,治療就得針對這些原因用藥。

  患者如果是因內耳血流不順造成耳鳴,醫師通常會使用幫助血液循環通暢藥物、神經活化營養補充劑等,協助恢復內耳血流穩定,並修復受損神經、避免血管過度收縮,干擾聽覺神經養份補給。服藥治療通常需要2至3個月,才會逐漸改善,有些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甚至要持續用藥1至2年的時間,情況才得以好轉。

  會造成產生耳鳴的原因很多,包括頭部撞傷、打靶、鞭炮等之聲響傷害,病毒傳染、藥物中毒、過勞、焦慮、生活壓力...等都有可能會造成耳鳴,特別是聲響外傷,如在噪音環境中工作,或在大聲的演奏下,導致耳朵受傷而耳鳴,但最常見的是長期使用手機與耳機者,以及耳機聽音樂過久,最易造成耳鳴,而長時間的耳鳴也將逐漸破壞聽神經而使耳鳴聲變大,因此每個人應該保護耳朵不要受到聲響傷害,尤其是使用手機,3C 產品者,應拿捏使用時間,音量也不宜太大,最好也必須與耳朵保持距離,相較之下塞入式的耳機,最容易帶來傷害,因為聲音直接經過耳邊,將聲波震動傳到耳蝸牛體及神經,造成直接震傷。

  在預防上除了不要過度使手機、3C 產品,尚須保持身體健康的良好習慣外,生活上也須調適,不要太勞累、焦慮、減少工作壓力,不要生氣...等,多休息才可以走更遠的路,也是很重要的。

  長時間使用耳機、手機等會造成耳鳴,而耳鳴聲由小變大,長期則會影響聽力逐漸衰退而造成重聽或失聰,除減少造成耳鳴的因素外,還須長時間服藥治療,其藥物作用為,使血管擴大通順外,尚須使血管之滲透作用以利氧氣或養分滲入組織,並供給營養,復活神經增生劑等都有意義使血管通暢,神經再生而減少耳朵的傷害,可促進聽覺神經的改善及復活,而達到痊癒的目的。

  李宏信提醒,當出現耳鳴症狀,應即早就醫,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聽覺神經受損就越難挽回。此外,耳鳴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甚鉅,越早開始接受治療,才能避免情況持續惡化。耳鳴初期症狀輕微,最容易受患者忽視,隨著發病時間拖長,耳鳴甚至轉趨尖銳,頻率增加,也有患者是24小時都在耳鳴,非常痛苦。因此建議民眾有耳鳴症狀,第一步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釐清真正病因,並配合醫囑按時用藥減緩耳鳴帶來的不適。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叮嚀,民眾有耳鳴困擾,平常要盡量舒壓,生活作息要規律,避免熬夜、接觸過大噪音及長時間讓耳朵受電磁波干擾。另外,也要減少過於辛辣、刺激食物,當合併出現頭痛等其他症狀,一定要盡快接受檢查,找出病因,多爭取黃金治療時效。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S_6421_00136  

 

       新北市一名國小年級學童黃小弟,因貪玩而荒廢學業,暑假結束後作業竟然一個字都沒有寫,在媽媽管教之下不服氣還頂嘴回去,一氣之下媽媽打了孩子一巴掌,事後孩子耳朵竟出現耳鳴反應。

 

       原本以為耳鳴只是一時的,沒想到接連幾天孩子的耳鳴症狀都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劇烈,每天孩子都對媽媽說,耳朵旁邊有嗡嗡聲,甚至還伴隨著頭痛,媽媽相當慌張,懷疑是自己用力過猛,導致孩子的耳膜受傷,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在朋友介紹下來到宏仁診所,尋求醫師的協助。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健康傳媒 凌芸斐/台北報導】2018.06.08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耳內突然出現一陣嗡嗡或不停地吱吱響的蟬叫聲的耳鳴現象呢?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繁忙,在高壓生活環境中,許多文明病接踵而來,其中又以耳鳴最為常見。尤其是人口老化,耳鳴也是老化現象之一,因老年人口增加,故眩暈耳鳴人數呈現快速成長,且長期耳鳴也會產生重聽的併發症,所以耳鳴也成為國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國內「耳鳴成人會增加焦慮症的盛行率及風險」研究指出,患有耳鳴者比常人罹患焦慮症的機率高出2倍以上,更增加糖尿病、高血脂或腦血管等相關疾病的得病風險,此研究於2018年1月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綜合醫院精神醫學期刊》(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但也有學理說焦慮症是產生耳鳴最大主因之一。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04.30

 

      任職於金融業高層的凱文大叔,受耳鳴困擾長達半年,本以為只是壓力大或對於進出冷氣房的溫差不適應,某次忽然感到右耳聽力明顯變差,客戶與同事說話的聲音像小蜜蜂嗡嗡叫。在員工健檢時,意外發現原來鼻咽管被長出的腫瘤所壓迫,造成中耳積水、單側耳鳴等症狀,除了聽力障礙,進一步切片檢查發現已罹患鼻咽癌。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2E69211  

 

     記得是剛過完母親節的隔天,年約60歲的Teresa就在媳婦的陪同下到宏仁診所前來看診。當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安靜的候診區內,媳婦不停地大聲對Teresa說話,引起旁人側目。但身為耳鼻喉專科的醫護人員,早已猜到Teresa應該患有重聽,果不其然,進到診間後,還沒等李宏信醫師開口,媳婦便急著說明婆婆Teresa的狀況。

     媳婦說,其實婆婆的身體一直都相當硬朗,但由於沒有同住,所以每天早晚都會打電話問候。但大約半年前開始,常常打電話都沒人接,直接登門,電鈴也要按上個23分鐘才來應門,但得到的回應都是「我沒聽到阿」。本來不以為意,直到母親節當天聚餐時,婆婆在吃完飯後,在餐廳門口,因沒聽到救護車的鳴笛聲逐漸靠近,差點被撞飛。所幸兒子及時拉了一把,才沒釀出大禍,把全家人嚇出一身冷汗,也才驚覺事態的嚴重性,趕緊帶來診所檢查。

     李宏信醫師先是親切的和Teresa問候了幾句,了解家族病史後,初步診斷為中度神經性聽力障礙,屬自然老化的現象。前陣子耳朵嗡嗡作響,現在還快聽不到了,在一旁的媳婦急得趕緊安慰。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03.29

 

 

                耳鳴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發生耳鳴症狀更應提高警覺!國內一項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從2000年到2010年,追蹤年齡介於20至45歲的男女,分析發現有耳鳴的人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是沒有耳鳴的1.66倍。其中20至30歲的耳鳴患者,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約為一般人的4倍;30至40歲耳鳴者的缺血性腦中風機率約為一般人的2倍;40至45歲則沒有明顯增高。研究顯示,年輕時若有耳鳴症狀,須當心日後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提高,該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LOS ONE》(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大多數腦中風源於血管長期退化造成阻塞,使血液和氧氣無法供應到腦部的各個區域,恐導致中樞神經受到損害,釀成許多不可逆的後遺症,嚴重甚至會危害性命。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進一步說明,中老年族群的耳鳴多起因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神經退化萎縮等老化因素。而年輕人耳鳴則較常見於腦內血管疾病,或因太累、壓力大、情緒不穩及用腦過度相關。該項研究則指出,年輕人的耳鳴與缺血性腦中風密切相關,實在不容小覷。

  產生耳鳴的原因很多,像頭部外傷等傷害及藥物中毒所引起,其最重要是內耳之微血管堵塞所引起的,它的原因與腦中風很類似。都是血管阻塞所引起,即所謂內耳中風或腦中風,都為致病的最大因素。但特別是年輕族群,若有耳鳴症狀,必須馬上給予有效之治,以免產生腦血管疾病而危害生命安全,故凡有耳鳴症狀者,更必須加強防治,以防腦血管疾病即腦中風之發生,而造成生命安全隱憂。

  李宏信表示,年輕族群若長時間在噪音環境下工作,或長期戴著耳機聽音樂,可能就會發生耳鳴或聽力損傷;或是上班族長期處於壓力之下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內耳組織、神經細胞組織受傷壞死,組織損傷引發供血不足後缺氧,產生耳鳴、耳痛和聽力減退等症狀,嚴重恐引發眩暈和重聽。

  耳鳴初期在3個月內應避免壓力過大、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飲食盡量少鹽、少油、禁酒,及時服藥治療皆可獲得痊癒。臨床上對耳鳴的服藥治療,會以促進內耳血管暢通、增加血流和血液滲透作用為原則,促使神經活化或再生,合併抑制血管過度收縮,再輔以神經營養劑和促進血管擴張的藥物,達到修復受損萎縮的內耳神經,有助恢復正常生理功能。當耳鳴發作時間越來越長,患者不堪其擾,治療也會更費時、棘手,但患者應耐心服藥,不可輕易放棄治療。

  耳鳴發生的原因很多,可能來自外耳、中耳和內耳發生異常的結果,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盡量遠離噪音,包括大卡車喇叭聲、鞭炮聲,或聽演唱會時避免離音箱過近等,學習適時放鬆舒壓、平衡身心,有助維護耳部健康。其他潛在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或嚴重如鼻咽癌及聽神經瘤等,都可能是引發耳鳴的病因,應多加留意。尤其,若於青壯年時期就出現耳鳴跡象,必須及早就醫治療,控制耳鳴,才能避免日後罹患缺血性中風的機率上升。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G_18977_00881  

       過完一個年,人都腫了一圈了,這幾天上班因為天氣忽冷忽熱,患者也源源不絕,只見大家還無法從放假日子中恢復。這時候來了一位穿著套裝踩著高跟鞋的女士Heidi,一看就知道是上班途中抽時間過來看病的,她帶著口罩,本以為是來看感冒,怎知在掛號時一個踉蹌差點跌倒,趕緊扶了她坐下來,這才知道她最近不斷耳鳴,有時還伴隨著暈眩,感覺非常不舒服,剛剛上班到一半無法忍受,才趕快前來就醫。

 

       李宏信醫師仔細檢查了Heidi的耳朵,告訴她這是壓力性耳鳴,因為壓力大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影響大腦中處理聲音的神經傳導物質,導致對聲音變得異常敏感、或感到厭惡,而造成耳鳴,甚至可能會有暈眩的狀況,這種情況下,只要能穩定自律神經,大部分都能改善。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02.27   

 

 

                上班族薪事誰人知?每到年底,媒體常有企業裁員、倒閉、放無薪假的消息傳出,許多為五斗米折腰的小資族,擔心能否保住飯碗,心中所承受的壓力,恐引來疾病纏身。有一名年輕OL,因公司營運狀況不佳,不斷裁員或放無薪假,讓她壓力越來越大,某天竟然發覺同事說話的聲音就像卡通人物,甚至高亢刺耳,還有回音感,竟連別人的對話都聽不清楚,於是趕緊就醫。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近70時張伯伯看起來身體還很硬朗,但耳朵卻漸漸不靈光,常常煮水聽不到笛音,好幾次都是鄰居前來關切才避免可能釀成的火災;走在路上時有時也會聽不見喇叭聲及引擎聲,差點導致車禍,對生活安全造成很大影響。張伯伯在女兒的陪同下前來我們宏仁診所求助,李宏仁醫師透過藥物活化內耳神經後,張伯伯的聽力終於漸漸好轉,成功重拾生活品質,也讓忙碌的家人不再擔心張伯伯的安全。

 

                 張伯伯對李宏仁醫師表示,自己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聽力退化這件事,是在旁人的提醒與注意下來發現重聽症狀,例如聽不到對方講話、雙方常常雞同鴨講、電話常漏接等。張伯伯本來認為這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因此並未積極處理,直到越來越頻繁的聽不見水壺煮水笛聲和車輛喇叭聲等攸關人身安全的危機,讓家人不得不說服固執的張伯伯前來看診。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7.11.30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李蘊凌/台北報導】2017.09.12

 

                近來連日高溫,對於長時間在外奔波的業務員來說真是辛苦難熬,加上業績壓力,許多基層業務員在外勤於奔波,飲食不正常,回到家還會接到主管的工作訊息,罹患文明病的機率大增。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醫師指出,這一兩個月來,因壓力過大而引起暈眩症前來求醫的人越來越多。

  近來門診裡許多患者主訴感覺天旋地轉,一開始沒有特別注意,直到感覺噁心甚至站不穩,影響生活後才來就醫。李宏信說明,眩暈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若是發病未能及時就診,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期,除無法完全解除症狀外,不僅得要花上更多時間治療,而且發作頻率會增高,讓患者處於隨時復發的恐懼之中。

  暈眩症的症狀輕則頭昏,重則天旋地轉,甚至無法行動,有嘔吐的症狀。這些都是內耳淋巴液積水所造成,問題主要在於內耳血管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造成阻塞而血流不通,影響內耳循環;加上生活壓力過大,使得血管過度收縮,血流不暢,進而造成組織缺血壞死,導致內耳神經萎縮,造成內耳生理功能退化或病變,而易常常反復發作,長期置之不理可能引發耳鳴或是重聽,甚者將聽力受損,甚至影響正常平衡功能。

  李宏信表示,大部分的暈眩症患者,都是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及睡眠不足引起的,除了使用血液循環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更要改善生活作息、正常均衡的飲食、放鬆心情,並搭配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若有急性暈眩患者,則會使用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分及水分,用以降低內耳壓力。

  眩暈急性嚴重發作時,天旋地轉、噁心噁吐,甚至躺在床上無法起床或站立,此時稱為急診期,此刻只好打119,請他們用救護車,帶到醫院或診所去掛急診,一般經過打針、打點滴,症狀很快就可以消失,但有的回去之後過1-2天又急性發作,稱為急性期,則必須用較強的藥物或打針,連續治療好幾天才能抑制嚴重之眩暈。若為常常有輕度症狀者為慢性,則必須長期服藥3個月才能使內耳功能改善,病情穩定而不易再復發。

  當然除了內耳循環問題,暈眩症的成因複雜,也有可能是因老化或血管硬化造成的內耳循環不良,或是因頭頸部外傷引起,因此一旦有暈眩症狀,務必儘快求醫釐清病因對症下藥,此即為在治療黃金時期就診,可以降低復發的可能,也能減少身體的不適感。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除了改善生活作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聽從醫囑服藥,暈眩症的症狀可輕可重,不可在症狀減輕時就自行停藥,否則復發的可能性會提高。若是工作內容繁重且壓力大,造成眩暈,也要找出放鬆心情的方法,才能減少暈眩症所帶來的不適感,畢竟賺錢雖然重要,但身體健康更重要!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吳思奕/台北報導】2017.08.24

 

        日本傑尼斯旗下偶像歌手團體近畿小子(KinKi Kids)日前於橫濱舉辦20周年紀念派對,但團員之一的堂本剛卻因突發性失聰不得以缺席,僅由堂本光一獨挑大樑,撐完全場。根據日媒報導指出,堂本剛坦言自己有恐慌症和過度換氣的毛病,壓力過大可能就是導致他突發性失聰的原因。


  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醫師表示,突發性失聰醫學上稱之為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多半與工作或精神壓力過大、內耳病毒感染或內耳血管阻塞,供血不足,是現代人越來越常見的文明病之一。臨床表現則因嚴重程度而有輕、中、重度之分,除了聽不清楚、聽不見等症狀,根據臨床觀察,突發性失聰多以單側發作居多,鮮少有雙耳同時發生聽力障礙的情形。且在發作前後,多數患者都會有耳鳴、眩暈或是耳朵出現悶塞感等症狀。

  突發性失聰雖然可以治療,但其可怕之處在於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發病後的7天內),聽力就會大幅衰退,甚至重聽而殘障。李宏信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用來治療突發性失聰的藥物,主要以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為主,但不得超過兩周,目的在於盡速抑制內耳發炎;並且搭配血管擴張、神經滋養等活化再生藥物,抑制內耳血管過度收縮、降低血液濃稠度、改善內耳循環等目的,提升治療效果。

  至於造成突發性失聰的原因,目前醫學界尚未有確切的定論。過去發病的患者多半為中老年人,但近年年齡層有下滑的趨勢,推斷與壓力、疲勞、細菌或病毒感染、長期處於噪音的環境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想要預防突發性失聰,平日就得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均衡飲食,遠離噪音,同時避免長期處於壓力之下。

  突發性耳聾、突發性失聰,當發作時最好即時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但即使若錯過這個治療期,也要盡早治療,越快治療,成效越好,一般都會有成效,只不過是恢復的程度有限,若不治療就成為終生殘障失聰,實是令人難過之事,因此必須鼓勵患者,面對事實耐心治療,把握最後機會,又當治療突發性耳聾痊癒後,常會有耳鳴、眩暈等並發後遺症。也應治療一段時間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否則也有遲發性持續聽力減退,失聰之慮。

  最後,家醫科李政道醫師也提醒,雖然突發性失聰的預後良好,鮮少造成完全性失聰,但把握發病後7天內的黃金治療期,是首要關鍵。一旦患者發現有突然聽不見的情形,就得即刻找專科醫師診斷;或是出現不尋常的耳鳴、眩暈、耳悶等症狀,都可能是突發性失聰的前兆,此時就得立即就醫,切莫拖延,以免日後聽力受損,抱憾終生。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江孟萩/台北報導】2017.08.10

 

     23歲的阿德近來正忙著準備國考,面對考試的壓力,每天幾乎睡眠不足。某天晚上突然耳邊出現嗡嗡聲,當時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再過一陣子,右耳竟然突然聽不見聲音,他趕緊就醫,耳鼻喉科醫師確診為急性發作的突發性耳聾,所幸及時就醫治療,目前聽力已獲得良好的復原。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