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10.18

 

 

                現年30歲的陳小姐,過去沒有耳鳴病史的她有時會突然出現耳鳴,左耳「嗡嗡」響,嚴重時連朋友、同事講話都聽不太清楚,以為是自己耳垢沒有清理乾淨,便會拿起棉花棒自行清理耳朵。但最近清理耳朵後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有更大聲的耳鳴,她趕緊就醫,醫師發現她耳道深處塞著耳垢,研判可能是清耳垢方法不當,讓耳垢往耳道深處推擠,造成耳垢栓塞,耳內鼓膜也受壓迫,進而導致耳鳴更加嚴重。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外耳道的皮脂腺、耳蠟腺會產生分泌物,其中皮脂腺分泌物可抗菌、防水,而耳蠟與空氣接觸後形成黃褐色物質,這些分泌物與耳道自然脫落的角質細胞混合,就成為「耳垢」。耳垢有助保護耳內組織,且會自行脫落,若清理過於頻繁,不只容易傷害耳朵,使用的方法、角度不正確導致耳垢推更深,遮蓋到鼓膜,還可能造成耳鳴,像上述陳小姐就是典型案例。

  耳鳴是惱人的事情,諸多原因會造成耳鳴,年紀大內耳神經受到破壞、老人血液不暢神經萎縮,若是較年輕族群,則多半為用腦過度、情緒壓力大、過勞,其他像頭外傷、音響傷害、病毒感染、藥物等引起,經常性發作則必須加強治療,以防情況惡化,出現耳鳴症狀時若沒有積極治療,耳鳴聲音越來越大聲,甚至整天24小時不停的耳鳴,令人難以承受,且可能造成聽力逐漸減退或耳聾、失聰等病變,但因治療並非立即見效,需服藥3至6個月才會好轉,對病人及醫生而言都要耐心治療,才能達到效果。

  李宏信醫師分析,若是血液循環不良、神經受損所引起的耳鳴,治療上就會建議使用清血、促進血液循環藥物,幫助內耳血液循環更通暢,同時也會給予神經所需營養補充劑,內耳神經獲得充足養分,就有機會活化、恢復正常功能。另一方面,治療過程也要減少耳內血管過度收縮引發血流不順,這樣才能避免內耳缺血、營養供應不足。如果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問題,也要加以控制,以免慢性疾病惡化導致耳鳴加劇。此外,情緒緊張、過勞、焦慮、睡眠不足等,病人都會感到耳鳴變大聲,或耳鳴聲音不停,因此平心靜氣、充分休息對耳鳴的治療也有很大助益。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也提醒,民眾想要預防耳鳴,平常因盡量遠離噪音、慎防音量過大巨響。另外,生活上也要舒壓、規律運動,飲食不要過於油膩,睡眠也要充足,這樣全身、耳內的血管與神經較能維持健康、運作正常。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一名王太太與婆婆同住,但近日發現婆婆聽力開始變差,有時候尚未進門,就能聽到電視機音量大得不得了,若是想要轉小聲婆婆就會什麽都聽不到,由於音量過大常常讓人難以忍受,全家人常選擇盡量減少待在客廳的時間。

 

       其實婆婆已經有3副助聽器,都是兒女孝敬長輩為她添購的,但她嫌戴上助聽器會有嗡嗡的雜訊聲讓耳朵不舒服,始終不願意戴起來,無論旁人如何勸說都沒用,平時在家也幾乎聽不到電話聲,這讓家人相當擔心,最後決定帶婆婆求診,希望能夠解決現況。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8.10.12

 

 

                別以為耳鳴只是小問題,如果不積極治療,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同時埋下日後健康的危機!最新一項醫學研究追蹤近10年來從年輕到中年族群的男女性,發現年輕時曾有耳鳴症狀者,未來發生腦中風機率較大,是年輕時無耳鳴症狀者的1.66倍,此項研究成果去年已獲國際知名期刊《第一公共科學圖書館雜誌》(PLoS One)刊登。

  許多人以為耳鳴是年長者的專利,但近幾年來,年輕人罹患耳鳴的現象卻有增加趨勢。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臨床發現,年輕耳鳴患者常因戴著耳機聽音樂、長期在工作環境中受到噪音傷害,或是因壓力產生頭痛、引發自律神經失調與睡眠障礙等,造成內耳組織損傷、神經細胞受傷壞死,導致供血不足而缺氧,以致產生耳鳴、耳痛和聽力減退等症狀。

  李宏信指出,中老年族群耳鳴多源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導致功能老化、神經萎縮退化等;年輕人常見因為睡眠不足、工作壓力、過勞、焦慮,造成微血管過度收縮,血流不暢,供血氧分不足而引起腦內血管病變,再加上常食用過量高油、高膽固醇、高鹽等垃圾食物,易使膽固醇、血脂肪在血管內沉澱而阻塞。一旦內耳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就會引發內耳神經萎縮,釀成耳鳴、眩暈與重聽等病症。若不積極治療,耳鳴會愈來愈大聲,頻率加高頻繁,發作時間也會變長,嚴重者甚至一天24小時持續耳鳴令人難以承受。

  耳鳴治療的用藥主要分為3大方向:(一)使用清血藥物來促進內耳血管暢通、打通血路;(二)給予神經活化營養劑,促進已受損的內耳神經細胞活化或再生;(三)抑制血管過度收縮,以防內耳缺血營養失調。通常輕微的耳鳴服藥後多能痊癒,但仍需注意身體保健,除了避免音量過大等直接接觸噪音的刺激,其他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潛在疾病,也會發生耳鳴,也需留意控制並治療,以免連帶影響耳鳴病情,及併發重聽或眩暈等病症。

  年輕人出現耳鳴的原因很多,除了生活、飲食或壓力引發的因素,也可能與腦內血管瘤有關。萬一不幸發生腦中風,將會造成不可恢復的後遺症,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若發現有耳鳴問題,應儘快尋求專科醫師積極治療、對症下藥,把握黃金治療期。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10.05

 

 

                好萊塢電影《美女與野獸》浪漫的主題曲受到全球樂迷喜愛,幕後女聲即是被喻為「小瑪麗亞凱麗」的知名巨星亞莉安娜(Ariana Grande)。紅遍國際樂壇的她,1年前在英國舉辦演唱會時遭遇恐攻,傷亡人數慘重,近日《ELLE》雜誌披露,年僅25歲的她,1年多來因精神壓力飽受嚴重眩暈症折磨,病發時甚至感覺世界顛倒,至今病情每況愈下,令她深受其苦。

  頭昏眼花、頭重腳輕、天旋地轉、走路不穩、無法站立、呼吸不順、臉色蒼白盜汗、噁心想吐等,這些程度輕重不一的症狀,都是眩暈症患者的主述。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症源自人體平衡系統功能失調,此一系統涵蓋「視覺系統」(眼睛)、「本體感覺系統」(身體的感覺神經)及「前庭感覺系統」(小腦、大腦、腦幹,以及位於內耳的前庭與三個半規管),只要任一部位出現故障,或者系統間彼此無法協調,都可能引發眩暈症。

  李宏信指出,眩暈症病患以銀髮族居多,臨床上常見的病變多發生在內耳,除了內耳生理功能的自然退化外,最常見的原因有內耳血管阻塞、神經萎縮、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之淋巴液積水腫脹等等。至於30到50歲中壯年患者常見的眩暈症有3大類:(一)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二)梅尼爾氏症,以及(三)前庭神經炎。

  其中,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是由於頭部快速變換位置,如上床平躺、翻身、抬頭、彎腰,而產生約數秒到一分鐘的頭昏眼花,有研究指出,內耳中的耳石脫落異位,可能造成此類姿勢性暈眩。

  至於梅尼爾氏症,則是肇因於內耳淋巴水腫,眩暈發生時,彷彿天旋地轉般地難受,且多持續好幾小時,併有害怕噪音、耳鳴、聽力喪失等現象。而前庭神經炎,多半與病毒感染有關,往往在感冒後突然發生,伴隨嘔吐、噁心、血壓變化等激烈症狀,發作時間可長達數小時甚至數日之久。

  眩暈急性發作時,多投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的鹽分和水分,降低內耳壓力,待病情穩定後,則使用止暈劑緩解不適,併用改善血液循環相關藥物,促進內耳血流暢通。李宏信強調,長期治療主要著重於神經滋養、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病患應遵照醫矚不隨意停藥,以防止神經細胞退化萎縮。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調整作息、注意飲食也是減少復發的關鍵。睡眠與情緒是兩大誘發因子,生活上應避免過勞、熬夜、情緒起伏大,飲食方面宜清淡,少油鹽及辛辣刺激,多補充水分,同時積極控制三高,有利於改善內耳神經系統的功能。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8.09.27

 

 

                現今少子化社會,許多民眾把寵物視為心肝寶貝,當成兒女一般疼愛。相關研究也指出,有寵物的陪伴能療癒人心,給人愛與關懷的感覺。不過,若你是鼻過敏患者,飼養貓狗之前請先三思,因為它們的毛屑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原因。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一般來說,貓狗的毛屑、落皮、唾液、尿液及排泄物較常引起過敏,雖然毛屑不被認為是過敏原,但要注意的是,毛上可能會累積花粉、塵?和黴菌,這些卻是使人過敏的主因。尤其氣喘患者當中則高達百分之20至30對寵物有過敏反應,因此不建議有過敏體質的民眾飼養。

  李宏信說明,鼻過敏是鼻黏膜發炎反應,發炎後引起組織胺的釋放,造成如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鼻塞和流眼淚的症狀。鼻過敏部分起因是遺傳體質,但有的則是接觸到花粉、塵?、蟑螂、黴菌、動物毛屑、棉花、空氣污染如二手菸、車輛排放廢氣所引起。

  鼻過敏由於與感冒症狀類似,常讓民眾混淆而延誤治療。不過前者症狀多為流鼻水、劇烈打噴嚏、鼻塞、鼻子發癢、眼睛發癢或流淚,而後者常伴隨喉嚨痛、咳嗽、聲音沙啞等其他感冒症狀。若民眾無法分辨,建議及早由專業醫師診斷並對症下藥。

  鼻過敏常被喻為難治之症,李宏信分析,主要是因為患者鼻神經比一般人發達,神經及血管過度密集分布,一旦遇到外界等刺激,就容易發癢而噴嚏連連,再加上鼻神經指令血管充血,使黏膜腫大,導致嚴重鼻塞及鼻涕流不停。

  李宏信解釋,過敏性鼻炎不能只靠藥物及噴鼻劑控制症狀,因為一旦藥效消失症狀就會再發。一般鼻部手術如、雷射、電燒、微創、射頻電波及紅外線對改善效果有限,而鼻過敏神經截除術,針對過度發達的鼻神經的病因加以治療,是效果最顯著的改善方式。

  早期經鼻竇法截除術需掀開上唇,鑿開鼻竇腔骨而再深入進行神經截除,因手術傷口大,有大出血的危險,加上技術處理不易,民眾接受度不高。如今新開發經鼻腔的鼻神經截除術,將特製高頻探頭接觸鼻內最深處之翼管神經口,以內視鏡引導直接接觸鼻過敏神經,低溫熱透方式截除神經,傷口不大,不易流血,在門診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成效良好且無副作用,症狀改善7至9成,即使是對物質等引發之鼻過敏症狀,也是有同樣療效,深受病人及家屬肯定。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利用鼻過敏神經截除手術,雖然能改善鼻過敏症狀,但想要永久預防過敏性鼻炎,民眾仍應保持居家環境清潔,若還是想要養寵物,建議短毛狗較長毛狗不易引起過敏。唯有徹底消除過敏原,注意飲食營養均衡、適度運動、增強抵抗力,才是遠離鼻過敏的根本之道。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S_6421_00136  

 

       近日宮鬥劇一波一波接著上,先是《延禧攻略》,再來是《如懿傳》,讓不少人瘋狂追劇。47歲的王太太即是一例,他每天閒來無事就是追劇,連吃飯時間也不放過,劇中嬪妃因為宮廷鬥爭吵的沸沸洋洋,幾個巴掌下去時,王太太心中不禁連聲叫好,而畫面中也不乏因為宮鬥而煩惱的嬪妃,頻頻扶額,太醫來看只說娘娘近日心煩,開個安神藥就好,但也因為這個扶額的畫面,讓王太太驚覺,自己經常有這個舉動,而且一天之內次數還不少,他決定讓醫師看看是不是出了什麽問題。

 

       王太太來到宏仁診所,告訴李醫師自己的症狀,其實除了頻頻扶額外,他偶而還會有暈車的感覺,一陣一陣的,王太太只覺得是一般頭暈,時常自行服用止暈藥,稍作休息後就會好些,但長期以來實在不堪其擾。李醫師聽完王太太的描述,檢查後確認為眩暈症,這也讓原本以為只是小毛病的王太太嚇了一跳。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09.19

 

 

                畢業季一直以來都是熱門求職旺季,但因全球性的不景氣,加上近年來國內生產事業及經濟活動減少等因素,且對不具專業能力的人需求減少,求職不易,但無奈許多社會新鮮人期望進入職場,但也常發現職場需求與自己所學不一定相關,或是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適合自己,看著身邊的人工作漸漸塵埃落定,自己卻還在大海撈針,深怕陷入「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壓力越來越大,不少人甚至因此患上眩暈症。以前畢業後需服兵役1或2年,視為緩衝期就較少有此種現象發生。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近日門診收治許多眩暈症患者,大多是大學畢業生,因走出校門後一下子要面對的挑戰接踵而來,尤其進入職場後,經常會出現心理落差大、花費入不敷出等問題,因而產生挫敗感導致壓力驟增,若沒有適當舒壓,宣洩情緒,長期累積的壓力容易引發眩暈問題。

  眩暈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特別是在生活壓力大,加上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等因素,誘發機率高,但不少患者往往當成一般頭暈,以為稍作休息即可恢復,結果拖到發病1周後症狀加重才就診,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期,不僅得要花上更多時間治療,且發作頻率會增高,讓患者造成生活諸多不便且害怕隨時復發的可能。

  為何壓力大會引發眩暈?李宏信解釋,眩暈主要是因內耳淋巴液積水所造成,其原因在於內耳血管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所造成的阻塞而血流不通,加上生活壓力過大,造成血管過度的收縮,而血流不暢,氧氣及養分供應不足,進而造成組織缺血,導致內耳神經萎縮、壞死等病變。

  發生眩暈,該如何治療?李宏信說明,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分及水分,用以降低內耳壓力。當眩暈症狀嚴重時,患者會出現天旋地轉,且幾乎無法站立,必須掛急診,再以增強內耳生理功能及止暈劑等藥物來控制急性期症狀。

  待病情穩定後,治療上會以增加血液循環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充足的養分及氧氣,以供內耳神經及生理功能恢復,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李宏信補充,若持續一段時間沒有明顯改善,也可以考慮以手術的方式來治療,但也有復發的可能。

  不過,醫師提醒,任何的手術都存在風險,再加上手術治療後仍可能會復發眩暈。因此,必須審慎評估,並不鼓勵以手術作為第一線的治療方式。一般建議持續服藥控制,待內耳循環功能逐漸改善,以期達到治療痊癒而不易復發的目的。

  社會新鮮人如何防範眩暈發生?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建議,保持運動習慣、定時作息、均衡飲食、外出踏青等都是不錯的舒壓方式,有助防範眩暈找上門。醫師也建議新鮮人不要過度高估自己調節情緒的能力,什麼事情都自己一肩扛起,或者害怕把壞情緒帶給別人就減少與人接觸,這樣不僅未必能解決問題,反而更易因壓力累積引發眩暈。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凌芸斐/台北報導】2018.09.12

 

 

                酷夏豔陽高照,進入室內空調吹來頓時感覺清涼消暑,但一熱一冷的溫度相差過大,一不小心身體就容易出現狀況,許多人可能認為咳嗽或喉嚨癢僅是單純的感冒症狀而不以為意,但若是吃感冒藥一直好不了,就可能是鼻過敏找上門。

  每當咳嗽、鼻水流不停時,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普通感冒。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明,感冒誘發因子為上呼吸道細菌或病毒感染,通常合併發燒、喉嚨痛,可能接著流鼻水、打噴嚏,感冒症狀會逐漸出現且持續一整天,病期約5至10天會結束;鼻過敏則是一接觸過敏原就會發作,若為過敏引起的打噴嚏、咳嗽等症狀,則在夜晚和清晨最為明顯,症狀持續週期會斷斷續續超過2周以上。

  鼻過敏看似也無生命危險,但患者往往飽受打噴嚏、鼻塞、大量流出清鼻水、鼻塞氧氣不足、頭痛和鼻子搔癢之苦,影響生活品質。李宏信指出,因為鼻腔內有豐富神經,一旦受到過敏原刺激,引起鼻黏膜發炎、腫大,除了誘發過敏症狀,還可能出現頭痛、腦袋昏脹,不僅造成夜晚睡眠品質不佳,連帶導致白天的工作效率或學生上課無法專注,若未積極對症治療,往往造成學習低落的惡性循環。其中鼻水倒流常造成慢性咳嗽,一直無法有效控制的結果,長期恐演變為難纏的氣喘。

  一般症狀輕微的鼻過敏患者,治療上多以藥物控制為主,像是口服組織胺、使鼻黏膜血管收縮或含類固醇鼻噴劑等,通常遵從醫囑症狀多能獲得緩解,但如果持續接觸或暴露於過敏原中,往往很容易復發,尤其當過敏症狀嚴重、常反覆發作,連藥物成效也控制不佳時,則建議採取手術治療。

  早期鼻過敏翼管神經截除手術需掀開上唇,由鼻竇腔進入進行神經截除,傷口大且易有後遺症,李宏信表示,現已改良為經鼻腔之方法引導,使用射頻電波低溫熱透方式來截除鼻過敏神經,手術過程先以沾有麻藥的棉花置放鼻腔內進行局部麻醉,再將特製高頻探頭接觸鼻腔內最深處的翼管神經口(鼻過敏神經進入鼻腔之開口),截除神經讓血管即時產生凝固、結痂且不流血,全程約30分鐘,安全且不易復發,術後能快速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滿意度逾8成。

  雖然截除過於敏感的鼻神經後,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但仍應留意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刺激物。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平常外出可戴口罩、定期清洗床被單和枕頭套,盡量避免身處變化過大的溫度與溼度環境中,增強好菌、提升免疫力,努力杜絕各種過敏病源,就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