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8.08.31

 

 

                自從手機問世後,越來越多人出現耳鳴困擾。一項研究顯示,長時間使用手機的族群,約9成5有耳鳴困擾;如果過去曾有耳鳴症狀,又長時間使用手機,容易增加耳鳴復發的頻率。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電磁波干擾耳朵細胞,進而引發聽覺神經受損,因此建議民眾使用手機接聽電話時間不宜過久,且最好左右耳輪替,避免單耳承受過大電磁波壓力。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根據門診觀察發現,許多熱戀情侶喜歡用手機煲電話粥、用語音傳Line,一通電話下來時間可能長達2至3小時,當手機緊貼著耳朵,會使耳朵直接承受電磁波的干擾,且電話在接通時,電磁波最為強烈,若長期電話接聽時間過長,也容易導致聽覺神經容易受損甚至有些人的耳朵會產生耳鳴、聽不清楚的情況。

  李宏信表示,耳鳴背後隱藏多種因素,像內耳血液循環不佳、受阻,中耳積水演變成中耳炎,神經老化、機能退化等,都可能引起耳鳴症狀。以中、壯年族群為例,最常見原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太大而引發內耳血管收縮、血流不順,進一步導致耳朵耳鳴、重聽,治療就得針對這些原因用藥。

  患者如果是因內耳血流不順造成耳鳴,醫師通常會使用幫助血液循環通暢藥物、神經活化營養補充劑等,協助恢復內耳血流穩定,並修復受損神經、避免血管過度收縮,干擾聽覺神經養份補給。服藥治療通常需要2至3個月,才會逐漸改善,有些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甚至要持續用藥1至2年的時間,情況才得以好轉。

  會造成產生耳鳴的原因很多,包括頭部撞傷、打靶、鞭炮等之聲響傷害,病毒傳染、藥物中毒、過勞、焦慮、生活壓力...等都有可能會造成耳鳴,特別是聲響外傷,如在噪音環境中工作,或在大聲的演奏下,導致耳朵受傷而耳鳴,但最常見的是長期使用手機與耳機者,以及耳機聽音樂過久,最易造成耳鳴,而長時間的耳鳴也將逐漸破壞聽神經而使耳鳴聲變大,因此每個人應該保護耳朵不要受到聲響傷害,尤其是使用手機,3C 產品者,應拿捏使用時間,音量也不宜太大,最好也必須與耳朵保持距離,相較之下塞入式的耳機,最容易帶來傷害,因為聲音直接經過耳邊,將聲波震動傳到耳蝸牛體及神經,造成直接震傷。

  在預防上除了不要過度使手機、3C 產品,尚須保持身體健康的良好習慣外,生活上也須調適,不要太勞累、焦慮、減少工作壓力,不要生氣...等,多休息才可以走更遠的路,也是很重要的。

  長時間使用耳機、手機等會造成耳鳴,而耳鳴聲由小變大,長期則會影響聽力逐漸衰退而造成重聽或失聰,除減少造成耳鳴的因素外,還須長時間服藥治療,其藥物作用為,使血管擴大通順外,尚須使血管之滲透作用以利氧氣或養分滲入組織,並供給營養,復活神經增生劑等都有意義使血管通暢,神經再生而減少耳朵的傷害,可促進聽覺神經的改善及復活,而達到痊癒的目的。

  李宏信提醒,當出現耳鳴症狀,應即早就醫,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聽覺神經受損就越難挽回。此外,耳鳴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甚鉅,越早開始接受治療,才能避免情況持續惡化。耳鳴初期症狀輕微,最容易受患者忽視,隨著發病時間拖長,耳鳴甚至轉趨尖銳,頻率增加,也有患者是24小時都在耳鳴,非常痛苦。因此建議民眾有耳鳴症狀,第一步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釐清真正病因,並配合醫囑按時用藥減緩耳鳴帶來的不適。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叮嚀,民眾有耳鳴困擾,平常要盡量舒壓,生活作息要規律,避免熬夜、接觸過大噪音及長時間讓耳朵受電磁波干擾。另外,也要減少過於辛辣、刺激食物,當合併出現頭痛等其他症狀,一定要盡快接受檢查,找出病因,多爭取黃金治療時效。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S_6421_00136  

 

       新北市一名國小年級學童黃小弟,因貪玩而荒廢學業,暑假結束後作業竟然一個字都沒有寫,在媽媽管教之下不服氣還頂嘴回去,一氣之下媽媽打了孩子一巴掌,事後孩子耳朵竟出現耳鳴反應。

 

       原本以為耳鳴只是一時的,沒想到接連幾天孩子的耳鳴症狀都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劇烈,每天孩子都對媽媽說,耳朵旁邊有嗡嗡聲,甚至還伴隨著頭痛,媽媽相當慌張,懷疑是自己用力過猛,導致孩子的耳膜受傷,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在朋友介紹下來到宏仁診所,尋求醫師的協助。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 2018.08.22

 

 

                鼻過敏不治療,嗅覺可能大受影響!一名30歲年輕媽媽有過敏性鼻炎病史,只要氣溫一出現劇烈變化就猛打噴嚏、流鼻水,有時一天打數百個噴嚏,鼻子、嘴唇附近被衛生紙磨到發紅、破皮。有天晚上,她突然驚覺嗅覺喪失,聞不到平常最喜歡的香水沐浴乳、乳液,趕緊求助耳鼻喉科醫師,希望嗅覺功能盡快恢復。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鼻腔含有豐富血管、神經,當過敏性鼻炎頻繁發作,或症狀非常嚴重,鼻黏膜、神經反覆受刺激,引發腫脹、充血,的確可能造成嗅覺功能障礙,上述患者並非特例,門診中常有患者因類似困擾就醫,不只家庭主婦煮菜聞不到味道,還有患者在咖啡店工作,工作情緒大受干擾,時間一久,對嗅覺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傷害。

  鼻過敏患者除了嗅覺問題,還會產生其他相關症狀,除了過敏原刺激,最重要的就是鼻腔多餘神經作怪!當患者遇到過敏原刺激,鼻腔神經受影響,就會引起打噴嚏症狀,鼻黏膜變得很脆弱,鼻腔神經也會傳遞訊號,促使鼻內血管、微血管大量充血,患者就可能因鼻腔腫脹而產生鼻塞、頭痛等不適症狀。

  治療鼻過敏用藥,多以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藥物為主,但只要一停藥,過敏症狀很容易復發。李宏信指出,針對病情嚴重、鼻過敏頻繁發作的患者,建議考慮接受手術,但一般手術、電燒、雷射都容易復發,因此大家就會認為開刀無效,但目前使用微波方式處理,截除多餘鼻過敏神經,治療方式是運用特殊儀器,從鼻孔直達鼻腔後端上方位置,之後釋放低能量微波,將多餘鼻過敏神經去除,多數患者接受治療後,症狀改善8成以上,鼻過敏也不再反覆發作。

  李宏信說明,此手術屬於門診手術,不需要全身麻醉,外觀沒有明顯傷口,復原時間也大幅縮短,鼻內傷口多半在1星期內癒合,患者接受度頗高,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鼻腔正受細菌、病毒感染,暫時不宜接受手術治療,感染問題必須先控制,再考慮下一步治療。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嗅覺喪失,一定要盡速就醫,接受專業醫師鑑別診斷,情況才不會一再惡化。鼻過敏患者平常則要盡量遠離過敏原刺激,平常也要規律運動、適度舒壓,飲食要維持均衡,降低鼻過敏症狀發作頻率,恢復「甘味」人生。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 2018.07.23

 

 

                在人手一機的智慧時代,隨時都能上網看直播,3C產品與網路造就了網紅價值商機,卻也帶來健康危害。根據國民健康署呼籲的護眼守則: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民眾多數未確實做到。近來更傳出年輕人沉迷直播頻道,戴著耳機24小時連續收看不斷線,導致起身瞬間,頭暈、手麻、耳鳴嗡嗡作響。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其實長期觀看手機直播節目,容易產生眩暈症,而長期使用耳機則易造成耳鳴及重聽後遺症,目前收治的臨床案例,耳鳴、重聽多半為年逾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病因來自生理機能老化、內耳血管循環差等因素。而年輕人的耳鳴往往是因熬夜、情緒不穩、爆食症,以及過度使用網路3C產品,引發聽力耗損,精神疲弱。

  李宏信說明,觀賞直播秀節目與耳鳴看似無直接關聯,但是長期高分貝聽音樂、戴著耳機睡覺,噪音持續性刺激而震傷內耳神經,又耳內循環不順、血路阻塞不通。由於內耳是由蝸牛體、三半規管組成,蝸牛體主管聽覺,內耳神經受到影響,即會出現耳鳴、暈眩等症狀,狀況更嚴重的,則會併發眩暈、重聽及耳聾的病症。

  耳鳴的治療主要有3大方向,其一是給予患者清血藥物,打通內耳血路;其二是神經活化營養劑,幫助已損傷的內耳神經再生;其三是阻止血管過度收縮,防止內耳缺血營養失調。輕微耳鳴的患者服藥後雖然痊癒,但仍需清淡飲食、多休養、控制3C產品與耳機使用時間,大多可自然痊癒。即使較為嚴重的案例,耐心服藥半年至1年左右,病情也獲得顯著改善。

  許多年輕朋友自認身強體壯,將耳鳴歸咎於暫時過度疲勞,只要多睡幾個小時就能恢復活力,結果經常在夜深人靜時,耳邊依舊嗡嗡作響,但卻不以為意,輕忽身體警訊,導致耽誤病情,後續療程拉得更長。李宏信強調,治療耳鳴一定要把握黃金時間,越早治療成效更好,臨床上不乏病況蔓延成走路不平衡,眩暈,重聽,耳聾的患者,後悔傷身傷心。

  因此除非有特別需要而戴耳機者外,盡量不宜使用。由於耳機之音響,必須高音量才有動感,而自己常無法察覺音量過大,即使音量不大,如接線生...等,也會感到聽力逐漸吃力,而不建議戴用太久。特別要注意是戴耳罩式、軟塞式的耳機傷害較小;栓塞式耳機其音波直接從耳骨進入耳神經,以固體之傳導最快且更有震力,相較之下更容易造成破壞。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呼籲,無論直播秀、數位遊戲、音樂頻道等都是現代熱門話題,對年輕朋友極具吸引力,而透過3C產品長時間過度收看、收聽,恐會引發聽力喪失,連帶影響日常生活的學習與工作。無論是手機、iPad、電腦等,切勿熬夜沉迷,保持規律作息與運動,多吃蔬菜水果,聽力健康不NG,才能享受快樂ing!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8.07.18

 

 

                時序正值夏季,艷陽高照、暑氣增生,令人感到心煩氣躁,大太陽日正當中,尤其走在路上或過馬路等紅燈,有時突然出現頭昏或特別容易疲憊,如果發生頻率高或頭暈症狀明顯,當心可能是眩暈症在搞鬼。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症不容小覷,若中老年人出現眩暈恐為中風前兆,應盡速就醫。

  眩暈症是人體平衡系統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人體的平衡功能包括內耳三半規管及前庭、眼睛,以及人體深層的感覺,包含腦幹、小腦及大腦等完整系統,若有哪一部分出現病變,都會引起眩暈症,一般是以內耳三半規管前庭病變居多,特別是內耳淋巴液積水腫脹所引起,名為「梅尼爾氏症」,其次是腦幹循環不良所引起,容易併發腦中風,因此眩暈症是不能輕忽的疾病。而疾病主因是內耳生理功能退化,因此必須長期服藥以改善內耳生理功能,才能避免常常及隨時復發而令人心生恐懼。

  眩暈是以頭暈、眼花為主的一種病症,症狀輕重程度因人而異。輕微者可能感覺昏昏的、頭重腳輕,嚴重一些則會有天旋地轉、無法站立步行的症狀,甚至有人是躺在床上起不來,眼睛不敢睜開,甚至噁心想吐,這多半是控制身體平衡的前庭系統出現異常。李宏信指出,門診常見為中老年患者,多數因為內耳血管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所造成的阻塞,導致血流不通暢,再加上生活壓力過大,導致自律神經過度興奮,血管過度收縮過窄,恐致組織缺血而壞死,進而導致內耳神經萎縮。

  李宏信分析眩暈症常見的原因包括有:(一)通常內耳發生的眩暈問題可能來自快速改變姿勢,如上床平躺、翻身、起床、彎腰或抬頭時發作,突如其來一陣猛烈的天旋地轉,也許1分鐘內又消失,這種狀況稱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二)而病毒感染造成的前庭神經發炎,無法走路伴隨嘔吐、噁心和血壓變化等,發作時間可能數小時或數日之久。(三)「梅尼爾氏症」則好發年輕人和中年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主要症狀除眩暈之外,還伴隨聽力異常、耳鳴等,常合併噁心、嘔吐、平衡感不佳。(四)腦血管疾病、腫瘤、退化等所引起的眩暈也可能長達數日,尤其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銀髮族,更應嚴加留意。

  李宏信說明,臨床上針對眩暈症的治療,會給予止暈藥和改善血液循環藥劑幫助緩解,遇有病患發生無法站立、嚴重旋轉的急性發作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的鹽分和水分,降低內耳壓力,待病情穩定後,再增加血液循環藥物,促進內耳細小血管血流暢通。長期治療則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及抗自由基等藥物為主,經過持續服藥控制,患者內耳的功能才會逐漸改善而痊癒,也才可達到不易復發的療效。

  內耳病變引發的眩暈,若發作次數頻繁,常讓病患深感困擾,嚴重者往往影響生活品質。臨床上也發現與自律神經失調息息相關,如果過於疲勞、焦慮、情緒變化大,皆可能使症狀更為嚴重。通常治療眩暈一般只需要休息或服藥幾天就會好,但容易復發,長期經常性復發者更需耐心服藥才能痊癒,也才能避免耳鳴、重聽之併發症。

  平日除需保持身心平衡、舒解壓力之外,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飲食部分也應少鹽、少油,避免暴飲暴食,控制三高症狀將有利於改善內耳神經系統,加上充足的睡眠,自然能減少眩暈上身。有眩暈病史者,頭部轉動不宜過速且搭配低鹽飲食,也可降低發作之可能。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S_6421_00136  

 

       一名32歲林小姐,育有3女,平日總忙於照顧3個孩子,周旋在3個孩子之間,可說是分身乏術,平時根本沒有休息的機會,只有在小孩睡著後,才有自己時間,當然也因為照顧孩子實在太忙了,忽略家中環境的整潔,3個孩子也因為鼻子過敏不舒服。

 

       事實上,台灣溼熱高溫的天氣,非常適合塵蟎生長,在台灣,90%過敏族都是塵蟎造成,塵蟎是一種8隻腳的蛛形綱節肢動物,小到我們肉眼看不到,適合生長的溫度為25至30度、濕度為60至80%,塵蟎以人類或動物(貓、狗)脫落的皮屑、毛髮維生,活的塵蟎、卵、糞便,甚至是塵蟎屍體都是過敏原。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 2018.07.11

 

 

                氣溫屢創新高,家家戶戶幾乎都已經開了冷氣清涼降溫,但是已經過了整個冬天的濾網卻沒有事先清潔,導致日積月累的灰塵和潛藏的病菌通通散布空氣中,引發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症狀加劇,不僅噴嚏連連、鼻水狂流,甚至嚴重影響到上課專注力或工作效率。

  過敏性鼻炎在都市地區罹患學生高達3成,換言之,即每10個學生就有3至4人飽受輕重不等的鼻過敏困擾,而成年人高達1成也都罹患鼻過敏。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分析,主要與空氣汙染、飲食、缺乏運動等生活習慣相關,加上台灣屬於典型的海島型氣候,終年溫暖潮溼,病原菌更容易孳生,再加上汽機車、工廠排放廢氣造成空汙嚴重,以及食入過多人工添加物,鼻過敏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入夏以來,門診中也常見因冷氣機未清洗,進而導致鼻過敏症狀爆發的病例。

  鼻過敏的典型症狀為不停地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和鼻子搔癢,有時合併鼻水倒流、眼睛癢、耳朵癢等,嚴重時甚至會引發頭痛、頭昏腦脹、無法集中精神和焦慮,若控制不佳時,常引起氣喘、鼻竇炎、慢性咽喉炎和中耳炎等,影響睡眠品質、記憶力,影響學童的學習能力,導致課業退步。有研究指出,長期用口呼吸的結果,除可能影響外觀,恐導致心肺功能不良,且常有引發氣喘之併發症,若將鼻過敏治癒則能減少一半的氣喘症狀。

  歸納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機率,可分為季節性的花粉熱過敏或全年性的塵螨、黴、空氣汙染或冷空氣所引起,鼻黏膜之過度充血腫脹而罹患長期鼻塞之症狀,還有其他過敏原如二手菸、動物毛屑,藏在地毯、厚重窗簾中,體質遺傳也是因素之一。李宏信表示,除平時應減少接觸上述過敏原之外,臨床上會用口服抗組織胺、鼻黏膜血管收縮劑及類固醇鼻噴劑等3種藥物治療方式,提供鼻過敏患者選擇,但通常藥效過後症狀即再發作,治標卻不治本,而且若長期依賴鼻黏膜血管收縮劑,嚴重恐導致藥物性鼻炎上身。

  鼻過敏難治癒主要是患者鼻神經比一般人更為發達,李宏信進一步說明,包括鼻黏膜受刺激就容易發癢打噴嚏,此外,腺體細胞過多,進而分泌大量清鼻水引起鼻水倒流,而鼻黏膜為海綿體組織充滿血管,也易因過敏充血腫脹出現鼻塞。對於嚴重反覆發作的鼻過敏患者,則必須使用最新式之鼻過敏神經截除術及血管凝固術,將過度發達之神經截除,將不會再發癢而猛打噴嚏。而血管凝固則會減少鼻粘膜過度充血腫脹所罹患的長期鼻塞之症狀,目前可使用最新式方法即低溫射頻電波熱透鼻過敏神經達到根本治療。

  手術過程先以沾有麻藥的棉花置入鼻腔局部麻醉,再以特製雷管探頭從鼻腔最後端側上方之鼻過敏神經進入鼻腔上處,進行神經截除及血管凝固,全程約30分鐘,術後可立即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治療簡易方便,又能改善鼻過敏之病症,其症狀可達改善7至9成,原先打噴嚏可由10次減少成為2至3次,即等於治療後成效很好,而且也因鼻過敏發病之根本因素消失而達到不再復發的成效,獲得病患的高度肯定。

  至於平時鼻過敏的預防保健該如何做?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建議,維持居家環境清潔和乾淨,定期清洗床單、枕頭套,保持家中空氣流通,找出過敏原並減少接觸,食用新鮮蔬果,適度的運動和規律的生活作息,就能大幅降低復發機率。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 2018.07.05

 

 

                近來天氣炎熱,一名30出頭患有慢性鼻過敏的男業務員,進入濾網沒清乾淨的空調場所,鼻過敏因而大爆發,不只猛流鼻水、打噴嚏,甚至因為擤鼻涕太過用力而頭昏眼花。這種狀況也容易發生中耳病變,一般是用藥物控制症狀,雖然也曾用手術、雷射、電燒甚至微創等方法治療控制,但症狀還是反覆發作。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醫師指出,每當季節轉換,或者天氣炎熱,需要開空調時冷熱氣輪流交換及刺激,罹患過敏性鼻炎患者人數就會增加。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過敏原所造成的刺激反應,鼻腔含有豐富神經,當鼻腔神經接觸過敏原或刺激,進而引起鼻黏膜發炎,充血腫大而鼻塞、頭痛等症狀,造成身體過敏反應,各種鼻過敏症狀也陸續出現。而鼻水多半呈現透明顏色,有些患者劇烈、頻繁地打噴嚏,合併出現鼻塞、鼻子發癢等困擾,不只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或學生學業也會受到干擾,影響學習及思考能力。有人也會常常發生頭痛、頭悶塞、耳悶塞等症狀,但因沒有鼻塞症狀而耽誤治療。

  治療鼻過敏症狀,多以症狀、藥物治療為主,患者遵照醫囑用藥,病情便能逐漸穩定、獲得控制,但因為是症狀治療,只要一遇到過敏原或刺激,容易常常復發,許多患者長期承受鼻過敏症狀騷擾,苦不堪言。李宏信說明,多數會給予患者口服抗組織胺、使鼻黏膜血管收縮之鼻噴劑和類固醇鼻噴劑等來暫時緩解症狀,但這些方法往往僅能治標、無法治本,通常藥效消失或停藥之後很容易復發。

  對於重度、反覆發作的鼻過敏患者,李宏信表示,目前可運用微波熱灼原理截除多餘鼻過敏神經,將過度發達的鼻過敏神經予以截除並將血管凝固,如此可以減少因神經過度發達導致鼻子發癢而打噴嚏,隨著腺體細胞減少則鼻涕不再分泌過多,因鼻涕減少就不易產生倒流而引起咽喉炎,此外血管凝固可改善鼻腔因充血腫脹而產生的鼻塞及頭痛情形。

  根據李宏信多年臨床觀察發現,約8到9成患者接受鼻過敏截除手術後,症狀便不再發作,鼻過敏症狀有效獲得改善,患者滿意度很高。過程中,採用局部敷麻藥棉花約20分鐘麻醉,治療時間約20分鐘。由於傷口小,且恢復期短、手術風險低,多數患者很快就能恢復到正常生活。手術後1個月不得游泳,以防感染,術後症狀可改善7至9成,即原先打噴嚏,本來10次,治療後剩下2至3次,因此獲得患者肯定。此方法對於一般手術、雷射等治療後仍無效者,也可使用此方法治療,能夠克服一般手術無法做到的盲點並給予補強。

  除了接受手術治療外,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有鼻過敏體質的民眾平常要盡量遠離過敏原,居家空調、冷氣濾網,與家中窗簾、寢具等也要定期清洗。日常生活也要避免熬夜、規律運動,飲食要均衡,免疫力也才會上升,過敏較不會一再復發。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