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8.02.22

 

 

           「媽咪!我喉嚨好痛!說不出話了!」寒流急凍,不少兒童日夜咳嗽,家長連日照顧也中標,鼻水直流外帶大燒聲。近年的暖冬趨勢讓台灣民眾忽略寒流過境的威力,空氣汙染加上塵蟎、黴菌,許多民眾出現眼睛癢、皮膚過敏,甚至咳嗽不止的症狀。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寒流過境期間,體感溫度下探至7至8度,倘若未做好保暖措施,除了容易感冒,也會導致慢性鼻過敏患者的症狀加劇。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02.27   

 

 

                上班族薪事誰人知?每到年底,媒體常有企業裁員、倒閉、放無薪假的消息傳出,許多為五斗米折腰的小資族,擔心能否保住飯碗,心中所承受的壓力,恐引來疾病纏身。有一名年輕OL,因公司營運狀況不佳,不斷裁員或放無薪假,讓她壓力越來越大,某天竟然發覺同事說話的聲音就像卡通人物,甚至高亢刺耳,還有回音感,竟連別人的對話都聽不清楚,於是趕緊就醫。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寒流超強,每天都十度以下。只要一有寒流,上班就是鍛鍊,門診患者就會源源不絕,這天就看到Alice由朋友攙扶著走進來,看她臉色不好戴著口罩還以為是重感冒,結果她說是眩暈,兩天前還因為眩暈差點出了車禍,越來越嚴重,這才在朋友建議下前來就醫。

 

                一進診間,李宏信醫師看到Alice走路一跛一跛的,關心她的傷勢。Alice這才說,一直以來都有輕微的眩暈跟耳鳴,但因沒有什麼大礙,沒有影響到生活,她沒放在心上,那天開車時,突然好像地震一樣,整個人天旋地轉,無法好好操作方向盤,一時不慎撞上分隔島,腳才會扭傷,也是因此才驚覺眩暈症嚴重起來原來那麼可怕,幸虧當時她速度不快,只是撞到分隔島,若是真的有什麼意外,那真是後悔莫及。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8.02.06

 

  近來台灣各地空氣品質狂拉警報,紫爆紅害讓天空一片灰濛濛,也讓許多鼻過敏的民眾嘗盡苦頭。40歲的張姓工程師,鼻過敏纏身多年,每逢季節交替時,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全都找上門,只要氣象預報空氣品質變差,他必定噴嚏從早打到晚,引來同事異樣眼光,也嚴重影響工作情緒。

  為了擺脫鼻過敏問題,張姓工程師試過各種噴鼻劑,但只能短暫緩解症狀,一旦停藥鼻過敏反而變本加厲。他曾請人從國外幫忙採買最新款噴鼻劑,仍舊無法根治擾人的鼻過敏。

  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類固醇噴劑廣泛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但長期使用會使鼻黏膜纖維化,藥量會越用越多,而藥效則越來越遞減。臨床上,一般建議症狀輕微者在醫師指示及監督下,可用長效型抗組織胺,1天1粒,嗜睡副作用輕,接受度高;若病症較嚴重者,則可考慮使用鼻過敏神經截除術來治療。

  由於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神經系統往往過度發達且敏銳且常打噴嚏,鼻內黏膜中的血管組織及腺體細胞也比一般人發達。李宏信解釋,若把過度發達的神經及血管組織減少或截除之後,鼻過敏症狀自然會減少,或者降低症狀發作的頻率,而這項臨床研究發現也造福廣大鼻過敏患者。

  李宏信指出,鼻過敏神經截除術先以沾有麻藥的棉花置於鼻黏膜約15分鐘,然後以特製雷管探頭伸入鼻腔最後端上側方神經進入之翼管口,利用電波射頻低溫熱透的方法進行截除手術,不必開刀也免住院。

  一般大家都說鼻子開刀2、3次,因為都會復發,也因此一些醫師都不願做沒有治癒之用刀,也常碰到經過3次開刀也都無效,病人及家屬都感到難以接受,因此有人就會問上述手術是否真的有效。

  其實鼻過敏之病症,主因是病人鼻粘膜之神經發達而常打噴嚏,好像腋下的神經較手臂的多,因此也較會發癢,因此截除神經就不會猛打噴嚏,有血管凝固手術可減少鼻粘膜血管叢之充血腫大而鼻塞,且也會燒灼一些腺體細胞,因而也會減少分泌太多的鼻涕,而達到根本治療不易復發的目的,且術後病人打噴嚏從原本的10次,降低僅2到3次而已,其他症狀也雷同,病人因而康復,其滿意度高達7成,此時也是醫師最滿意而有成就的時光。

  低溫熱透治療法出血少,治療過程不會因過度燒灼鼻黏膜組織而萎縮;加上血管結紮,使供應黏膜血管叢的血液減少,達到舒緩鼻塞及流鼻涕等病症的目的,並減少病情復發的機率。根據10年近4000位接受手術的調查統計,此項手術累積10餘年的臨床經驗,有千餘例病患接受此項治療,約8成在術後感到滿意,病情較嚴重的患者,也能改善7至8成的症狀。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呼籲,有鼻炎困擾的民眾切勿自行使用點鼻藥,最好就醫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平時居家若遇鼻塞,可用溼熱毛巾覆蓋鼻嘴約5分鐘,讓溼熱空氣促使腫脹的鼻腔黏膜消腫,多喝溫熱開水,遠離冰冷食物,以減少刺激鼻黏膜腫脹的機率。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01.18

 

  年底節慶聚餐多,從萬聖節、感恩節到聖誕節,一路到跨年,都是親友歡聚大吃大喝的好時機,但是吃太撐、太油膩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近來門診更發現,有耳鳴患者因為胃食道逆流的狀況嚴重,容易引起喉嚨紅腫發炎,進而刺激耳咽管,引發中耳炎,也因此有些患者在大餐後不僅胃脹甚至胸悶,還出現耳鳴及頭昏的現象。

  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一般的耳鳴問題起因大多為內耳之機能老化,內耳血管狹窄而循環不良,導致內耳無法獲得充分的氧及養分而導致神經萎縮;也有可能是短期壓力過大,內耳血管過度收縮而使循環不良所造成,因此尋找耳鳴的原因很重要。若是因胃食道逆流引發的耳鳴,需要靠醫生的經驗判斷,除了針對耳鳴對症下藥之外,也需同時治療腸胃問題,才能有效改善。

  根據英國耳鳴學會的調查資料顯示「任何時間地點,約有10%的人口正在經歷耳鳴之施虐」,可見耳鳴已成為現代人經常出現的文明病之一。主因是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油膩且高膽固醇等飲食,容易造成血管阻塞,血液流通不順暢,影響到內耳循環,因此三高患者是很容易罹患耳鳴、暈眩。當然也有一部分耳鳴患者是由於年紀漸長血管內雜質沉澱及管壁硬化失去彈力、器官老化所引起,這些不同的成因,都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耳鳴的治療著重在內耳循環的暢通,目前有3種治療方式,其一是給予患者清血藥物,以打通內耳血路;其二是利用神經活化營養劑,幫助已損傷的內耳神經再生;其三是阻止血管過度收縮,防止內耳缺血而神經壞死萎縮。李宏信強調,配合醫囑用藥很重要,患者千萬不可因症狀減輕而自行停藥,中斷療程恐影響後續治療的成效。

  李宏信指出,大多數民眾將耳鳴視為前一天勞累或休息不足引發的小毛病,但耳鳴治療需要把握黃金治療時期,長期忽略不管,可能會引發重聽、眩暈等嚴重的症狀,甚至可能損害聽力,導致失聰,對生活帶來更多的不方便,不可不慎。

  除上述老化或血管、血液不暢等引發內耳神經病變,而產生耳鳴、眩暈等症狀,其實還有許多病因影響發生,如頭部撞傷,音響、鞭炮等傷害,藥物中毒,如長期服用結核病藥物、防血液凝固劑、阿司匹林、抗癌藥物等,病毒感染,高強毒性感染或感冒、臉部皰疹;內頸動脈及骨刺引起頸椎動脈血管受壓迫所致,腫瘤或鼻咽癌、或腦中風引發之前兆等也會造成耳鳴、眩暈重聽等症狀,因此罹患耳鳴的病人及最近特別嚴重時,則必須加強檢查,找出病因而治療,對症下藥才能改善,但許多情況下找不到病因,而回稱之為退化、老化,要治療耳鳴的原則就必須耐心服藥,直至內耳生理功能改善,方能達到治療而不易復發的目的。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工作繁忙,偶爾聚會時放鬆心情大吃大喝,可能引發腸胃毛病,過度飲食或飲食油膩,都容易造成身體的負擔,因而引起各種毛病。平時應該多以戶外活動放鬆身心,調整作息及飲食,才能避免耳鳴等症狀產生,防範小毛病繼續惡化,增加治療的困難度。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2018.01.04

 

       歲末將近,為了想要拚個好年終過年,業務員小張勤跑客戶,四處奔波導致體力透支,近來在深夜時耳朵竟響起嗡嗡嗡的鳴叫聲,持續近一周症狀未見好轉,不僅無法安穩入眠,有時壓力一來,還會犯眩暈,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眩暈合併耳鳴發生原因多為內耳血管循環不良、阻塞,造成內耳供血不足而組織壞死,而或神經退化萎縮是為兩大因素,但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耳鳴眩暈則多半源於壓力過大所致。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耳鳴眩暈並非中老年人專利,青壯年上班族常因工作過度勞累、緊張、焦慮、用腦過度或情緒起伏大,長期身處有形無形壓力之下時,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內耳血管過度收縮而阻滯不通,加上外食族易攝取過多高油、高膽固醇、高鹽等食物,更會加重血管內血脂肪、膽固醇沉澱,當內耳神經組織缺血養分不足,且產生內耳功能神經病變,就會引發耳鳴、眩暈及重聽等病症。

  尤其遇到早晚溫差大,加上工作或生活壓力、作息不規律等因素引發身心失衡,就容易出現頭暈、眩暈等症狀。李宏信說明,一般頭暈稍作休息會好轉,但若休息過後仍未能恢復正常,且感覺周遭景物明顯搖晃、無法平衡,甚至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感、盜汗,就可能是眩暈找上門。

  李宏信表示,耳鳴症狀若在早期發生時經由服藥治療,包括暢通血管增加血管滲透作用及神經營養及復活劑等就能獲得有效改善。一般耳鳴的治療原則是以促進內耳血管暢通、即所謂打通血路,增加血流及血液滲透作用,達到神經細胞活化或再生,並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為三大用藥方向,另外再輔以神經營養劑及促進血管擴張的藥物或營養素,藉以活化修復已受損萎縮的內耳神經,及生理功能。

  耳鳴初期常因小聲而被忽略,隨病程聲音逐漸變大且持續不停、甚至尖銳,頻率變得密集外,耳鳴發作時間一旦越來越長,治療也更加棘手。臨床上,初期發作的患者,通常服藥2、3個月可痊癒;若久病拖成頑疾,服藥至少需一年半載,症狀可見好轉。

  耳鳴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頭部撞傷、音響的傷害、病毒感染、藥物中毒等,當破壞內耳神經及生理功能失調,且到大醫院檢查,毫無結果,而醫師也無從診斷,因而提不出治療原則及對策,因而要求病人接納他與之共存,但耳鳴聲音由小聲變為大聲,或甚尖叫聲,讓病人極不舒服甚至捉狂,像名畫家梵谷即為一例。因此耳鳴初期小聲,因不影響生理而不被重視,而耽誤治療,後面越來越大聲且發作越長,甚至24小時不停的耳鳴之時,這時才感覺不對勁,而來尋求治療,隨著發作時間越長,且各大醫院也找不出病根而不給予治療,其實早期治療預防性及根本治療,成效更好,由大聲逐漸變成小聲消失,要改善內耳受損的生理功能,唯一的方法就是長期服藥,方能恢復內耳正常生理功能則必須服藥半年,才能獲得改善、根本治療,方能痊癒,而達到不復發的目的。

  不想與耳鳴眩暈共處,除了早期治療勿拖延之外,家醫科李政道醫師也提醒,平時作息須正常,避免常熬夜或過勞及焦慮,飲食少鹽少油、少辛辣,避菸酒。此外,適時紓壓很重要,嘗試以平常心面對生活上各種壓力,維持身心平衡的狀態,以降低內耳受損的機率。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2C21776  

 

       這兩天寒流來襲,診所裡也擠滿了來看診的人,只見一位黑長髮帶著口罩的女生飄了進來。因為她實在太瘦了,又穿著白色的外套,一進門帶著寒風,讓櫃臺的同事們都打了個寒顫。後來看她一抬頭,大家都往後退了一步,好深的黑眼圈啊!一個不留意還以為是煙燻妝化到下眼皮了呢。

 

      原來Sherry最近感冒了,只是想來看個醫生,黑眼圈長期都存在,她無論是多做按摩或是多睡一些,都無法消除黑眼圈,常常被人認為精神不佳,甚至還有人說她是不是吸毒呢!李宏信醫師看了一下Sherry的身體,告訴她感冒倒是小事,反而是鼻過敏比較棘手。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7.12.28

 

              日前一名40歲男性耳朵長帶狀皰疹,導致病毒侵入內耳造成病變而產生耳鳴暈眩症狀,不僅起不了床、路也走不穩,嚴重影響生活起居。不自知的他本以為是感冒引起,但在服藥後仍不見起色,症狀甚至加重。所幸在接受專業醫師治療後,逐步改善耳鳴暈眩症狀,重拾生活品質。其實這位病人,也是長期罹患耳鳴及長年受眩暈症所困擾,而當頭痛及頭暈時,也以為是感冒症,但耳鳴及眩暈症嚴重,且出現耳及臉部皰疹之後症狀更為嚴重,只好來找耳鼻喉科醫師來治療。

  收治該名患者的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這名患者一開始僅出現喉嚨痛與些微耳朵痛,以為只是一般感冒但當後來出現耳朵及臉產生腫之皰疹而併發嚴重暈眩耳鳴才前來看診。診斷後確定該名患者是濾過性病毒引發耳前庭神經炎病變的「耳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病毒透過皮膚滲透,使得內耳蝸牛體三半規管等被病毒感染,造成內耳功能受損,而出現耳鳴、眩暈、嘔吐甚至半側臉面麻痺現象,甚至也無法張開眼睛,嚴重恐導致面癱。接受治療後,臉面部恢復正常,但常合併嚴重耳鳴及眩暈症,務必及時妥善治療。

  李宏信指出,帶狀皰疹引發耳鳴暈眩必須先針對帶狀皰疹進行治療,其治療原則是使用類固醇,降低病害之急性破壞內耳功能,可用打類固醇來做緊急治療,其治療療程大約7到14天。之後再服用促進內耳神經血流及神經復活再生的藥物,來針對已受損的內耳神經部分進行修復。通常眩暈可分為三階段:急診期、急性期、慢性期。急診期是當眩暈急性嚴重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甚至無法起床或站立,此刻只能打119利用救護車掛急診,患者通常經過打針、打點滴就可舒緩不少。

  李宏信說,若平時常有輕度暈眩則為慢性期,須服藥至少3個月才能有效改善內耳功能改善,使病情穩定不易復發。醫師強調,由於內耳神經位在耳朵骨骼內深處,藥劑及養分不易達到,因此一般罹患暈眩症患者均需要服藥3至6個月以上,不得因症狀好轉就擅自停藥,才能有效活化再生腦部、內耳組織及神經細胞,達到症狀改善並降低復發的機率。

  秋冬是帶狀皰疹好發季節,而暈眩症輕則頭昏、重則天旋地轉,甚至嘔吐、無法行動。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呼籲,民眾一旦有暈眩症狀,務必儘快就醫釐清病因並對症下藥,以免錯過黃金就醫期導致內耳組織病變、神經萎縮,而併發耳鳴或聽力喪失。患者必須遵照醫囑耐心用藥,同時輔以均衡低鹽飲食、適度舒壓,才能徹底改善內耳生理功能。

 

文章標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